当前位置:xmky.cn娱乐曲艺
曲艺
2023-02-07

曲艺个人资料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活在中国民间的各族曲艺曲种约有400个左右。

曲艺曲艺基本概况

曲艺作为说唱艺术,虽有悠久的历史,却一直没有独立的艺术地位,在中华艺术发展史上,说唱艺术曾归于"宋代百戏"中,在瓦舍、勾栏(均为宋代民间演伎场地)表演;到了近代,则归于"什样杂耍"中,大多在诸如北京的天桥、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徐家汇、天津的"三不管"、开封的相国寺等民间娱乐场地进行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给已经发展成熟的众多说唱艺术一个统一而稳定的名称,统称为"曲艺",并进入剧场进行表演。

曲艺历史发展

曲艺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古代,中国民间的说故事、讲笑话,宫廷中俳优(专为供奉宫廷演出的民间艺术能手)的弹唱歌舞、滑稽表演,都含有曲艺的艺术因素。

到了唐代,讲说市人小说和向俗众宣讲佛经故事的俗讲的出现,大曲和民间曲调的流行,使说话伎艺、歌唱伎艺兴盛起来,自此,曲艺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开始形成。

到了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说唱表演有了专门的场所,也有了职业艺人,说话伎艺,鼓子词、诸宫调、唱赚等演唱形式极其昌盛,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耐得翁的《都城纪胜》都对此作了详细记载。

明清两代及至民国初年,伴随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城市数量猛增,大大促进了说唱艺术的发展,即一方面是城市周边地带赋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说唱纷纷流向城市,它们在演出实践中日臻成熟,如道情、莲花落、凤阳花鼓、霸王鞭等;一方面一些老曲种在流布过程中,结合各地地域和方言的特点发生着变化,如散韵相间的元、明词话逐渐演变为南方的弹词和北方的鼓词。这一时期新的曲艺品种,新的曲目不断涌现,不少曲种已是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曲艺品种,大多为清代至民初曲种的流传。

本质特征

曲艺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是用"口语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并反映社会生活的,正如戏曲艺术的本质特点是"以歌舞演故事",曲艺艺术的本质特征当是"以口语说唱故事"。这是曲艺有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本质属性。因为主要的艺术手段是"口语说唱",所以曲艺的艺术形式相对地比较简单:由一人或几人说演;或者由一人或几人演唱,辅以小型乐队(往往是三、五件乐器)伴奏。又因为是以口头语言进行说唱,所以其表演方式是以第三人称的叙述为主,民间以第一人称的模拟代言。这样,在舞台表演上便体现出"一人多角"、"跳出跳入"、"一人一台大戏"的特点。从而与戏曲、话剧、影视等表演艺术的"角色扮演式表演"大异其趣,即所谓"说法中现身"与"现身中说法"之别。

艺术特征

作为中国最具民族特点和民间意味的表演艺术形式集成,曲艺具有这样几个主要的艺术特征:首先,曲艺表演是以"说"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所以要求它的语言必须适于说或唱,一定要生动活泼,简练精辟并易于上口。其次,曲艺不像戏剧那样由演员装扮成固定的角色进行表演,而是由演员装扮成不同角色,以"一人多角"的方式,通过说、唱,把各种人物、故事表演给听众。因而曲艺表演比之戏剧,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其三,曲艺表演的简便易行,使它对生活的反映快捷,曲目、书目的内容多以短小精悍为主,因而曲艺演员通常能够自己创作,自己表演。其四,曲艺以说、唱为艺术表现的主要手段,因而它是诉诸于人们听觉的艺术,它通过说、唱刺激听众的听觉来驱动听众的形象思维,在听众的思维想象中与演员共同完成艺术创造。其五,曲艺演员必须具备坚实的说功、唱功、做功和高超的摹仿力,演员只有具备了这些技巧,才能将人物形象刻划得维妙维肖,使事件的叙述引人入胜,从而博得听众的欣赏。以上是曲艺品种艺术特点的不同程度的近似之处,是它们的共性。同时这些曲种又是各自独立存在,自有个性的。不仅如此,同一曲种由于表演者各有所长,又形成不同的艺术流派,即使是同一流派,也因为表演者的差别而各具特色,这就形成了曲坛上百花争艳的繁荣景象。

表现形式

据调查统计,中国仍活跃在民间的曲艺品种有400个左右,流布于中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这众多的曲种虽然各自有各自的发展历程,但它们都具有鲜明的民间性、群众性,具有共同的艺术特征。其表现为:

(一)以"说、唱"为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段。说的如相声、评书、评话;唱的如京韵大鼓、单弦牌子曲、扬州清曲、东北大鼓、温州大鼓、胶东大鼓、湖北大鼓等等鼓曲;似说似唱的(亦称韵诵体)如山东快书、快板书、锣鼓书、萍乡春锣、四川金钱板、太原莲花落等;又说又唱的(既有无伴奏的说,又有音乐伴奏的唱)如山东琴书、徐州琴书、恩施扬琴、武乡琴书、安徽琴书、贵州琴书、云南扬琴等;又说又唱又舞的走唱如二人转、十不闲莲花落、宁波走书、凤阳花鼓、车灯、商 花鼓等。正因为曲艺主要是通过说、唱,或似说似唱,或又说又唱来叙事、抒情,所以要求它的语言必须适于说或唱,一定要生动活泼,洗炼精美并易于上口。

(二)曲艺不像戏剧那样由演员装扮成固定的角色进行表演,而是由不装扮成角色的演员,以"一人多角"(一个曲艺演员可以模仿多种人物)的方式,通过说、唱,把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各种各样的故事,表演出来,告诉给听众。因而曲艺表演比之戏剧,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只要有一两个人,一两件伴奏的乐器,或一个人带一块醒木,一把扇子(评书艺人所用),一副竹板儿(快板书艺人所用),甚至什么也不带(如相声艺人),走到哪儿,说唱到哪儿,与听众的交流,比之戏剧更为直接。

(三)曲艺表演的简便易行,使它对生活的反映快捷。曲目、书目的内容多以短小精悍为主,因而曲艺演员通常能自编,自导,自演。与戏剧演员相比,曲艺演员所肩负的导演职能,尤为明显。比如一个曲目、书目,或一个相声段子,在表演过程中故事情节的结构、场面的安排、场景的转换、气氛的渲染、人物的出没、人物心理的刻划、语言的铺排、声调的把握、节奏的快慢等等,无一不是由曲艺演员根据叙事或抒情的需要,根据对听众最佳接受效果的判断,来对说或唱进行统筹安排,进行调度,导演出一个个令听众心醉的精彩节目。

(四)曲艺以说、唱为艺术表现的主要手段,因而它是诉诸人们听觉的艺术。也就是说曲艺是通过说、唱刺激听众的听觉来驱动听众的形象思维,在听众形象思维构成的意象中与演员共同完成艺术创造。曲艺表演可以在舞台上进行,也可划地为台随处表演,因而曲艺听众的思维与戏剧观众相比,不受舞台框架的限制,曲艺所说、唱的内容比戏剧具有更大的时间和空间的自由。为了把听众天马行空的形象思维规范到由说、唱营造的艺术天地之中,曲艺演员对听众反应的聆察更其迫切,也更为细致,因而他与听众的关系,比之戏剧演员更为密切。

(五)为使听众享受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美感,曲艺演员必须具备坚实的说功、唱功、做功,并需具有高超的摹仿力。只有当曲艺演员具有了活泼泼的动人技巧,对人物的喜怒哀乐刻划得惟妙惟肖,对事件的叙述引人入胜,才能博得听众的欣赏。而上述坚实功底之底蕴是来自曲艺演员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与积累,以及对历史生活的分析、研究和认识。这一点对一个曲艺演员显得尤为重要。

以上是400来个曲艺品种艺术特点的不同程度的近似之处,是它们的共性。而400多个曲种各自独立存在,自有其个性。不仅如此,同一曲种由于表演者之各有所长,又形成不同的艺术流派,即使是同一流派,也因为表演者的差异各有特色,这就形成曲坛上百花争艳的繁荣景象。曲艺是一种艺术形式。

艺术手法

一 、说

说,要明白生动。北方曲艺演员曾经说过:"说书一股劲,唱曲一段情,句句警人心,听者自动容"。说,要做到"一股劲""警人心",就要在介绍地点、描写环境、讲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刻画人物、摹拟人物对话、剖析人物心理活动以及做出评价等多方面,自始至终说得明白生动,引人入胜。

基础是书词要写得符合上述要求。赵树理同志创作的评书《登记》就有这个特点。它开头是:……这个故事要是出在三十年前,"罗汉钱"这东西就不用解释;可惜我要说的故事是个新故事,听书的朋友们又有一大半是年轻人,因此……就得先把"罗汉钱"这东西交代一下。

曲艺说表技巧。以说为主的评话和说唱相间的鼓书、弹词最重说表和赋赞的念诵;相声、滑稽也以说、学为重,都要凭说功来表达内容,取得艺术效果。以唱为主的一些曲种,在歌唱中也夹有少量插白、过口白或简短的说口,以及半说半唱的成分。说功在说唱艺术中是重要的艺术手段,故有"说为君,唱为臣"、"七分话白三分唱"等说法。曲艺艺人通过长期艺术实践,对说表技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包括下述7个方面:

吐字 吐字发音是曲艺演员的基本功,它要求演员在掌握正确的吐字发音方法即每一个字声母的发声部位("唇、齿、喉、舌、牙")和韵母发声口型("开、齐、撮、合")的基础上,进而锻炼,使自己的中气充沛,调节呼吸气息,根据书情内容的需要,安排语言的轻重疾徐,尤以字音沉重、打远,使在场听众听得清晰、字字入耳为主要要求。艺人谚诀有"一字不到,听者发躁"、"咬字不真,钝刀杀人"之说。字音沉重打远,并非盲目用力所能致,如摹拟人物的低言悄语或情绪低沉的独白时,音量不大,仍能字字有力,送入听众耳中,方见吐字的功力深厚。清代弹词名家王周士在《书品》中提出"高而不喧、低而不闪"的要求,闪即字音闪烁含混。又有"放而不宽,收而不短"之说,指声音虽应放开,但又要防止过头,使人聒耳;收音时也不可过于短促,使人有含混之感。

传神 说表主要是靠演员的语言声态来描写环境,制造气氛,刻画人物,摹拟各种人物的讲话和思想情感,这些都要求说得传神,才能感染听众。优秀的演员在摹拟各种人物语言口吻时,往往不用"介头"(即介绍讲话者姓名),而使人一听就知道是什么人在讲话。传神是说表技巧的核心,说表传神才能使听众心神不散。王周士在《书忌》中指出"乐而不欢,哀而不怨,哭而不惨,苦而不酸,羞而不敢"等说书的弊病,说明说书人感情不足则无以传神。扬州评话名家王少堂提出"书断意不断,意断神不断"之说。断就是停顿,说表有紧、慢、起、落,有波澜起伏,必然有停顿之处。停顿不仅可以换气而且也藉以创造艺术意境。书情说得拢人心神,语言虽断而意犹未断,意虽断而所传之神未断,妙在"此时无声胜有声"。《扬州画舫录》卷11云:"吴天绪效张翼德据水断桥,先作欲叱咤之状。众倾耳听之,则唯张口怒目,以手作势,不出一声,而满室中如雷霆喧于耳矣。谓其人曰:'桓侯之声,讵吾辈所能效?状其意,使声不出于吾口,而出于各人之心,斯可肖矣。'虽小技,造其极,亦非偶然矣。"说表传神是演员体会书情,揣摩人物,运用语言技巧与表情动作相结合的结果。

使噱 噱就是笑料。评弹的"放噱"、相声的"抖包袱"都是将作品中的可笑因素通过一定的铺垫和表演,然后充分展开,取得响堂的艺术效果。铺垫的层次顺畅鲜明,给予听众的印象准确生动,才能一步步逼向笑料的迸发;而在最后迸发笑料时,更要掌握语言的分寸感,即迟疾顿挫的技巧。使噱的技巧是演员通过艺术实践取得与听众的听觉心理相适应的结果,所以在不同的演出场合,演员要注意适应听众心理,使噱时采取一定的灵活性,不可板滞,千篇一律。

变口 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有选择地将某些人物的语言以方言语音来摹拟,不仅表现人物的籍贯,更有助于表现人物的社会地位、精神气质等。在传统书目中利用方言变口来刻画人物,也反映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风情世态。如县衙里的师爷说绍兴话,北京的生意人说山西话,南方的典当业说徽州话之类。变换口音在南方曲艺称为"乡谈",北方曲艺称为"倒口",是说功的重要技巧之一。

音响 运用口技的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以达到烘托气氛的艺术效果。评弹有"八技"之说,内容大体包括擂鼓、吹号、鸣锣、马蹄、马嘶、放炮、吼叫等。另有包括"爆头"之说。爆头即人物惊诧、愤怒、焦急时的各种吼声,北方评书称为"惊、炸",演员须提高嗓音以表现人物惊诧高叫的语调。

贯口 或称"串口"、"快口",以富于节奏的语言叙述事物,要求一气呵成、贯串到底。演员事先背诵熟练,运用得当,可以起到渲染书情或产生笑料的作用。

批讲 包括对书中人物、事件的评论和对书中引用典故及历史上的典章制度等的解释。有时详剖细解,有时片言只语,旨在帮助听众理解书情,辨别是非美丑。批讲的内容和详略,也以听众对象的具体情况为转移。

二、唱

唱,要优美动听。曲艺演唱的往往是较长的叙事诗或抒情诗,这就要求演员结合故事情节和人物思想感情,引吭高歌。在一篇唱词中,要有一两个核心唱段,设计好优美动听的唱腔,以感染观众。西河大鼓《邱少云》结尾,有六句颂歌是:天上的星星永远亮晶晶, 地上的清泉永远水清清。大江流水永远流不尽, 高山的松柏永远青又青。我们的英雄邱少云, 你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著名演员马增芬在设计音乐时,前四句用深沉婉转、激昂有力的曲牌"双高",最后以悠扬跌宕的曲牌"海底捞月"收尾,充分表达了对英雄的崇敬和怀念的深情。听起来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三、演

演,要注意表情。曲艺是轻骑短刃,一两个演员往往要在工厂,田间、工地、哨所为成千上万的群众演唱。表演时,要求演员靠声调、语气和面部表情的变化来表达思想感情,而形体动作和小道具的运用(醒木、折扇、手绢等)则是辅助性的。

表演前要设计好人物的位置,眼神的视线要有目的性,面部表情主要靠眼神的变化向观众交代。这就叫"眼灵睛用力,面状心中生"。有时语言、表演结合在一起,叫话相齐发。曲艺的表演讲究神似,摹拟动作不宜过多。

四、评

评,要观点鲜明。宋代罗烨有两句话:"讲论只凭三寸舌,秤评天下浅和深。"说的是演员在演唱中间,凡对书里的事物进行评论介绍,对书里的主要正面人物着重赞扬,对某些反面人物批判贬抑,都要观点鲜明。经常使用的手法有散文、韵白、唱词三种。散文的评,例如评书《小技术员战服神仙手》:各位:说这段书不比"三国","水浒",那些书虽然热闹非常,然而距离今天太远,借鉴之处究竟不多,也不比"荒江女侠"、"深宫艳史"之类,毒素满篇,纯粹是荒谬怪诞之说。这一段新词儿思想斗争针锋相对,故事情节曲折、复杂。不仅满有趣味,而且促人猛省。仔细听来,保证受益不浅。

韵白的评,例如评书《艺海群英》:年纪大约三十多,浓眉大眼嘴皮薄,半旧礼帽边沿破,衣衫钮扣半脱落,单褥一条随风颠,布鞋没跟露赤脚。畏寒守住空桌坐,客茶满斟没敢喝,果真是,江湖卖艺受奔波,流离失所苦生活! 唱词的评,例如快板书《峻岭青松》:老劲爷,身披晚霞多壮美, 凛凛雄姿更威风。英雄事迹争传颂, 高山峻岭立青松。评,有时是夹叙夹评,在传统书目中称为"人物赞"。它用寥寥数笔塑造人物的神采和外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噱

噱,要趣味隽永。曲艺要有趣味性,娱乐性。相声是逗笑的,相声以外的其他曲种也要求有适当的"噱头"、"包袱儿",使听众听了感到轻松愉快。"肉里噱"来白生活,与故事内容紧紧结合,听后有回味。"外插花"是活跃气氛的插科打诨,相声演员称它"佐料包袱儿",不可缺少,也不宜过多。而那种为逗笑而逗笑,一味耍贪嘴的表演,则会起到相反效果。应该提倡的是趣味高尚、耐人琢磨的"噱头"。例如单口相声《追车》,提到解放前通货膨胀,"我三叔"花了不少钱才买到一辆破车时,写得很生动可笑:"……他勒紧腰带也要买辆自行车。那阵花了金圆券是多少来着?这么说吧:二斤半!在寄卖行买了一辆旧车。这辆车除了铃不响哪儿都响……"二斤半钞票,可以想见金圆券贬值,都快成废纸了。该响的铃不响,而其他地方都响,这辆车破到什么严重程度,可想而知。这正是恰到好处的"肉中噱"。

六、学

学,要绘声绘形。根据叙述故事情节和刻画人物特征的需要,演员表演时常常仿学方言、方音,以摹拟不同的人物;仿学市场叫卖声,戏曲唱腔,以描绘特定环境;有时也用鸡鸣、犬吠、马嘶声、军号声、枪炮声、火车声、飞机声等口技,使听众从声音形象上产生真实感。这种手法简捷有力。张次溪在《人民首都的天桥》中指出:举凡古人交锋对垒,以及关于发音者,尤须以口代之。……学风时必要说:呜呜呜狂风大作。学雨时必说:哗哗哗大雨犹如飘泼一般。发炮时必说:光光光三声炮响。学雷时必说:咕噜噜沉雷震动山川。……就怕赶上说下雪,干张着大嘴,没法儿办。过去表演相声提到"学"时常说:"学点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河里凫的,草窠里蹦的"。这说明当时相声还带着表演口技的痕迹。则已经很少有人表演了。说、唱、演、评、噱、学,这六种艺术手法,是从多数曲种当中提炼归纳出来的。个别曲种如弹词,还强调演员表演时要掌握乐器(琵琶、三弦),所以它的艺术手法中又多了一个"弹"。这只是大同中的小异。

主要代表

京津地区: 京韵大鼓、京东大鼓、王家大鼓、西河大鼓、相声、梅花大鼓、评书、单弦子弟书、北京琴书、天津时调、天津快板、数来宝、二人转、乐亭大鼓(河北乐亭)、木板大鼓

北方地区: 山东快书、山东琴书、河南坠子、大调曲子、河洛大鼓(洛阳)、太原莲花落

西北地区 :二人台

南方地区: 苏州评弹(苏州弹词) 南京白局、海安花鼓、徐州琴书、扬州评话、扬州清曲、苏州评话、淮安十番、扬州清曲、杭州评话、温州鼓词、地水南音(广东说唱)、广西文场、南宁大鼓、壮族末伦、傣族章哈、长沙弹词、四川清音、福建南音、讲古(泉州讲古)、粤曲、粤语讲古、凤阳花鼓

东北地区: 二人转、盘索里(朝鲜族)

说唱类 :相声、快板书、评书、独角戏